| 图片 | 札记 | 留言 | 朋友 | 作者 | 检索 | 更新 |

 
我所了解的“梅党”——悼梅葆玖先生


  惊闻京剧梅派著名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于4月25日上午11时去世,享年82岁。回忆起在拍摄《京剧的守望》期间,曾有幸和梅葆玖先生有过一面之缘,就是这一次见面就让我惊异地发现了梅家世代相传的好人缘,让我相信了传说中的“梅党”。

↑ 贺卡正面。


↑ 贺卡背面是梅先生的亲笔:“宁舟浩先生存念”落款为“梅葆玖 2008年2月1日”。


  2007年11月底,我在北京拍摄几位京剧跷功的传承人。通过一个极偶然的契机,我意外获得一次拍摄梅葆玖先生练功拍戏的机会。我知道梅葆玖先生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也是京剧梅派的重要传人。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心情难免有些激动。11月25日早上九点,我按照约定早早从古城的住地来到位于丰台区海户西里30号北京京剧院三楼 “梅团”的排练大厅。不一会儿梅先生就到了——他中等身材,黑色夹克浅蓝色衬衣,眼睛明亮有神,头发疏得一丝不乱,还未开口脸上就挂着微笑。我上前和梅先生自我介绍,并且送上了我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山东潍坊特产微缩版八仙过海风筝。他高兴地接过礼物,开口就说“这是八仙儿呀!”,我第一次听到有人在“八仙”后面加儿话音,但是经过梅先生的口,感觉很特别,也很顺耳。我想,这大概就是京韵吧?
  接下来便开始是排练。经过和梅先生简短沟通,我才知道,这次排练《贵妃醉酒》正是为即将开业的梅兰芳大剧院开幕首演准备的。由于排练时演员背后是大玻璃窗,逆光很严重,我必须把闪灯功率调到最大,但是由于我事先准备不够充分,闪灯充电过慢,无法跟上梅葆玖先生的表演节奏,导致很多照片主体曝光不足。眼看着好场景拍不下来,是摄影师最大的痛苦。梅先生排练过后,来看我的照片回放,看到我皱着眉头满头大汗的样子,得知我没有拍好,安慰我不要着急,并表示愿意为我的拍摄再表演一次。当时,这对于我真是天大的喜讯,我不敢想象他竟然能为了弥补我的技术失误再表演一次,要知道这可是梅葆玖呀!我赶紧换好内阻更小的镍氢电池,好在第二次拍摄效果很好。拍摄结束,梅葆玖先生还嘱咐我回家后精选几张,用电子邮件发给他的助手叶先生。末了,我目送梅先生走出排练大楼,为自己的选题又增加了一张好照片暗暗感到庆幸。后来,我才知道梅葆玖先生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照片拍得也很棒,这是后话了。
  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大约两个月之后,春节将至,我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平信,发现白色的信封上我名字中的“宁”字竟然是繁体,落款也是“北京 梅缄”。我当时确实想不起在北京还有梅姓的朋友,紧忙在传达室门口打开信封,这竟然是梅葆玖先生给我寄来的自制春节贺卡!贺卡正面是他在《大唐贵妃》中的扮相,还有“春节好运到,诸事皆大吉”的字样,贺卡背面是梅先生的亲笔:“宁舟浩先生存念”落款为“梅葆玖 2008年2月1日”。拿着这张用彩色相纸自制的贺卡,我心里很感动:这些年来我拍摄的京剧人物无论从年龄辈分还是专业成就,均无出梅葆玖先生之右,但唯独梅葆玖先生肯为我这个来自山东碌碌无名的年轻业余摄影者亲手写一份贺卡。这不仅是一张来自名门之后、著名艺术家的亲笔贺卡,这更表明了这门古老艺术对一名现代观众尊重。


 ↑  2007年11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京剧院梅团排练厅,这次排练《贵妃醉酒》正是为即将开业的梅兰芳大剧院开幕首演准备的。


  在拍摄《京剧守望者》之前的专项阅读中,我知道京剧的历史中曾经有“梅党”一说,指的就是梅兰芳先生周围的来自各个行业的超级拥趸和智囊团队,包含了达官显贵、文人、名流甚至绿林豪杰。在梅兰芳先生的演出生涯中大到剧本创作、演出安排,小到服装颜色、一茶一饭都有“梅党”的身影,也正是“梅党”帮助梅兰芳先生把京剧推向了从未有过的文化高度和历史高度。后来我在一些老艺人处听说,当年的梅家一直开着流水席;即使梅兰芳先生去世之后,梅夫人福芝芳也一直资助很多失去演出能力的老艺人,甚至有一些是他当年的竞争对手。期初,我对这些说法半信半疑,但是通过梅葆玖先生给我寄贺卡一事,我对这些事情也就全都相信了。
  京剧行内有一句名言:戏比天大。我可以感知到梅葆玖在梅兰芳先生那里继承来的不仅仅是京剧梅派高超地表演艺术,还有就是高明的为人处世的方法甚至哲学——对事业的尊重,对衣食父母的尊重,对大众的敬畏。我想,这也是京剧梅派艺术至今枝繁叶茂的原因之一吧。
  愿梅葆玖先生安息。
                                         2016年4月25日  于3004房间

发布日期:2016/4/26
     
 
注目礼 |联系我们|版权声明|山东十人摄影展|
微 信
 
   
Copyright©2000-2016 注目礼 All Rights Reserved.